席娃也支持民間團體反對無限度開發科學園區的訴求、並盛讚台灣民眾自主發起募股買地搶救白海豚的行動。
APGN第二天議程今(1)日於天母國際會議中心大禮堂展開,印度知名生態運動者席娃親臨會場致詞。澳洲綠黨參議員鮑伯.布朗(Bob Brown)介紹席娃的主張是:「兼顧全球視野以及人性,主張人類應該與地球和諧共存,而非利用破壞」。
席娃是一位量子物理博士,曾獲聯合國地球日獎項,是1993年的另類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國際上倡議糧食與環境正義的代表人物,她向世人傳達當今農糧體制在分配問題與環境上的不公,對經濟與環境危機下的新願景有其獨特見解。
席娃致詞時指出,自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後,環境運動必須朝向草根化發展,讓每位地球公民藉由行動參與者改變被扭曲的民主運作模式,並提出實際發生在印度的案例來強調全球氣候變遷的急迫性。
席娃表示,暖化造成的全球氣候變遷研究已逐漸受到各界注目,而主要研究多以監測南極大陸的冰川與冰棚崩解、北極海冰層厚度的變化為主,但對於印度賴以獲取水資源的喜瑪拉雅山區冰川的研究,卻未受到國際各界適當的重視,這點可從IPCC竟以雜誌所刊載的資訊來回應外界詢問來印證。
席娃進一步指出,印度的水資源主要來自高山雪水、山林間的溪流以及季風雨,然而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季風雨受到干擾而無法如預期般帶來穩定的降雨,而供應印度恆河來源的喜馬拉亞山區冰川也受到影響而逐漸溶解退卻。
上述情況對印度民眾有著深遠的影響。席娃舉例,印度近年來曾經發生季風帶異常地偏移到原本乾旱的地區,洪水氾濫除了造成上億的經濟損失也奪走300多條的人命,而若情形持續惡化,氣候帶來的破壞(climate devastation)在未來10年內可能會影響全印度75%的水資源使用。
思考「地球權」 自能與環境共存
會議中針對開發問題做討論。席娃指出,在印度一如在其他國家,開發永遠都威脅到在地環境的永續發展,而原本用於改善環境的各項基金則被用於出許多違背初衷的事情,例如:認為蓋核能電廠是綠色環保的、認為發展碳中和、碳捕捉技術是有助於環保的,但這些人類自以為對環境有幫助的作為卻反而有負面的影響。
席娃表示,此弔詭現象的產生,是肇因於長久以來將人類作中心所發展出來的思考,因此席娃鼓勵在場與會人員,將地球視為一個有機的主體,來思考它應獲得怎樣的權利、它應怎樣獲得的對待,來建構地球權的概念(earth rights),而人類的發展應該要順應著地球權,這樣才能與環境和諧共存。
席娃並指出,回歸傳統在地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唯一能順應自然的發展方式,這想法無疑對工業化國家具強烈衝擊。
Bigness is now not a virtue 「大」不再是美德
對於當前西方國家所強調的低碳經濟,席娃表示異議,認為其基礎依然是人類發展中心的舊思維,無法解決當前難題。
她表示,回歸地球才是未來經濟應該要追尋的方向。不同於工業經濟提供給我們加工過的食物、飲水等人工產品,地球直接供給我們賴以維生的食物、乾淨飲水以及清新空氣等自然產品。
席娃接著分析工業化農業造成的惡果:現今40%溫室氣體的排放肇因於工業導向的農業生產方式、單一作物的大規模耕種減損生物多樣性,同時必須耗費大量水資源或是農藥肥料來種植這些作物,讓情形更為惡化。
席娃說,我們應該透過活生生的土壤(living soil)來生活,讓二氧化碳在自然的循環中被吸納,而非透過人為的科技來減少、中和排碳。
在談到經濟發展時,席娃也強烈抨擊大企業壟斷資源(如跨國企業企圖壟斷、私有化玻利維亞的水資源)或是耗費大量環境資源(如可口可樂在印度的飲料生產)來生產產品,結果是卻是讓少數人獲利、多數人負擔環境成本的不公平現象。
有鑑於大企業運作的腐敗,席娃最後指出,我們必須發展出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經濟,藉由全球在地的草根團體共同運作促成社會轉型,回歸以地球為主體的發展路線。「大,不再是美德」(Bigness is now not a virtue)。
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 金錢難衡量
專題演講過後,席娃、布朗與吐瓦魯總理葉雷米亞(Apisai Lelemia)聯合召開座談與記者會,開放與會者及國內外媒體發問。
有與會者指出,環保議題在資本及財團主義當道的大環境中,常常都像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為了照顧多數人的利益(或以此為名義),而犧牲少數人的權益、擠壓其生存空間成了理所當然。原策會監事拔尚便指出,台灣政府為了開發,迫使原住民遷離家園。小地方的經濟常被多數人的利益取代,他問席娃對此有何感想。
席娃認為,把這種事情視為少數民族的問題是不對的,事實上,這和大部分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是大家通常不會意識到。她以印度和中國為例,這兩個國家經濟成長率逐年攀升,根據倫敦「經濟學人資訊社」(EUI)指出,印度將在2018年超越中國,預計未來五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將達8%。但經濟成長背後隱藏的是–12億印度人民的身家性命將因此為少數人(即財團企業、政府)所操控。
如印度政府為奪取自然資源,而驅逐原住民與農民。而這些大企業、政府通常會用給予補償金的方式來達到目的,但席娃說:「人民和土地的連結價值,無法以金錢衡量。」
布朗也指出,追求經濟成長是永無止盡的,應該優先考慮的是,如何解決當下因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種種危機。
the more we practice, the more power we generate for change!
面對全球暖化危機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除了對抗政商一體對民眾的蠻橫,席娃更表示個人要時時力行「有選擇性的方案」,「你所吃的、穿的……種種選擇都關乎未來。」現今是非常時期,我們不能等待所謂的哥本哈根協定來解救,不能等政客及官員願意改變、清醒,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替代方案,每日每日的實踐,便可形成由下而上的改變力量。
她舉例說,1987起年孟山都欲以基因改造種子壟斷市場,他發起「種子銀行」,說服幾個社區農民自己保留種子,當他們有了自己的種子,有了選擇,生活與經濟便不會受到孟山都的制衡。而像前陣子在波利維亞科恰班巴舉辦的「人民氣候高峰會」,也大肆慶祝人民聯合起來,趕走欲將水資源私有化的公司。
她說,「越是身體力行,就越有改變的力量。」(the more we practice, the more power we generate for change.)。她隨手拿起「全民認股搶救白海豚」的文宣,肯定以環境信託對抗國光石化於彰化濕地建廠的計畫。
記者會現場,「熱血青年反中科」成員穿著象徵毒害的防護衣,高舉「High Tech Kills Farmer」標語,控訴中科三期環評無效,仍卻持續動工與運轉,排放廢水污染農田,以及中科四期迫使相思寮居民遷移,而不願思考替代方案。
席娃與布朗均簽下抗議高科技污染的連署海報,並痛批脫離自然、違背自然、危害住民權利的工業不是「高科技」,而是「殘酷科技」。
05/01/2010 – 00:00